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什么? - 行測知識
教學過程的本質是什么?減小字體增大字體教學過程的本質
(1)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tǒng)一,但這兩種活動卻有著不同的性質。一方面,在教師教的活動中,教師是活動的主體,學生是活動的客體,教師教的活動是屬于變革和改造客體的實踐活動的范疇。另一方面在學生學的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程和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客體。學生的學習活動應屬于認識活動的范疇。學生的認識活動是教學中最主要的活動,教學過程主要是一種認識過程。
(2)教學過程是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
其特殊性表現(xiàn)在:①間接性與簡捷性;②交往性與實踐性;③教育性與發(fā)展性;④引導性與指導性。
用戶名:!查看更多評論
分值:100分55分1分
內容:!
通知管理員驗證碼:點擊獲取驗證碼
建構雙主體互動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建構雙主體互動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既是教學的客體,同時又是教學的主體。如何調動主體積極性,積極投入到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思考、和研討中去;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嘗試了互動式的方法,通過多種形式如專題討論、辯論、演講等互動式教學方式,將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內化為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來說即要抓好兩個環(huán)節(jié)。
(1)認真設計和確定選題,指導學生完成選題。選題的確定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一是要切合教學內容,教學首先是要完成教學內容,不論使用哪種教學手段都是為達到教學目的而服務的。二是選擇教學中的難點、熱點或與學生切身相關的問題,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要兼顧學生的差異和任務的難易程度。既要使學生真正掌握選題中包含的新知識、新技能,同時又要給學生留下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培養(yǎng)其思辨性和創(chuàng)造性。在具體操作中,注意以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xiàn)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以學生周圍的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表達、質疑、探究問題的機會,讓學生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鼓勵學生自主選擇、自主探究;指導學生收集、整理相關資料,尋找相關的幫助及解決問題的大體思路。
(2)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營造民主和諧的互動教學氛圍。在課堂討論、辯論等組織中,教師應把自己視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而不是單純的操縱者,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命令者,是幫助學生成長的知心朋友而不是手握真理的知識權威。如在課堂討論中,教師要主動觀察學生,認真傾聽他們的發(fā)言,注意做好疏導、調節(jié)、過濾工作。所謂疏導,包括兩層含義:首先是解除學生對課堂討論的種種疑慮,鼓勵學生踴躍發(fā)言;其次是消除學生在課堂討論開始后的觀望心理,把課堂討論迅速引向高潮,如果出現(xiàn)冷場現(xiàn)象,就要采用點將的方法,讓學生骨干打響第一炮,打破課堂的靜寂,使課堂討論順利展開。所謂調節(jié)就是在課堂討論進入高潮后,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調控,使學生的發(fā)言在班與班、男生與女生的比例上達到均衡。所謂過濾,是指教師在課堂討論結束前,對學生的各種觀點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綜合講評,對學生的各種觀點進行過濾、篩選,使學生既辯明是非、真?zhèn)?、又掌握所學原理。同時,還要及時客觀地進行完成選題過程的總結,探索如何激勵學生自主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自學、自識、自理、自獎等一整套引導和幫助學生進入自主學習狀態(tài)的教學組織管理新模式,培養(yǎng)、鍛煉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與協(xié)作學習的能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設置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設置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使理論密切聯(lián)系實際減小字體增大字體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的教學目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傳授,而是在于通過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理解和探究,幫助學生深刻地了解我們民族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以理性的態(tài)度對傳統(tǒng)文化進行客觀、多角度的分析。為達到這一目的,為使學生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更加感性和直接的認識,我們設置了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確定了社會實踐服從和服務于課堂教學等原則,在具體形式上,打算利用十一、五一長假或寒暑假來安排社會實踐教學,深入工廠、農村、企業(yè)和街道等進行相關的社會考察、社會調查。
在實踐教學中,我們注意抓好三個環(huán)節(jié):一是注意把社會實踐和理論學習、探究結合起來,把理論分解成一個個小問題,引導學生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去探究和思考。如: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對企業(yè)文化的影響;對某地傳統(tǒng)文化與民俗風情的調查;中國傳統(tǒng)倫理與家訓,等等。二是注重對學生主體人格的培養(yǎng)。通過實踐教學,加強學生學習動力系統(tǒng)的建設和良好性格的塑造,使學生樹立獨立思考、獨善其身的自主精神,渴求知識、勤于學習的求知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等,不斷完善健全主體人格。三是注重形成有價值的科研成果。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組織學生帶著科研課題進行實踐教學,指導學生獲得第一手資料,進行實證分析、調查研究,形成有一定觀點、能夠指導實際的調研報告、論文等。
為使實踐教學取得預期效果,我們建立了相應的考評體系,要求學生的社會實踐考察報告不少于三千字,格式為符合標準的論文格式;對在社會實踐考察活動中表現(xiàn)特別優(yōu)異的學生,在理論課考核、評優(yōu)等方面給予適當傾斜。
社會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打破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單一模式,使學生走入社會生活的拓展性空間,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鞏固深化所學和知識,實現(xiàn)知行統(tǒng)一。采用實踐教學法,可以引導學生從課堂走入社會,讓學生貼近社會、貼近現(xiàn)實、貼近生活,使學生面對社會實際自己教育自己,進而在社會實踐中真正讀懂中國傳統(tǒng)文化,并將其精華部分內化成為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高校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課程的教學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這項系統(tǒng)工程中各個層次如何安排,才能達到整體最優(yōu),局部最佳,使學生既學會用理論思考和追問,并將這種思考和追問運用于對世界、對社會、對人生的沉思和反思,指導行動,又得到最佳的能力培養(yǎng),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