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浙江軍隊文職招考考試軍隊文職人員招聘公共基礎寫作范文:向水學習 ——提升智慧和情操的基石

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鬃釉溃菏耪呷缢狗颍簧釙円?。我國自古就有以水喻道的傳統(tǒng),水乃萬物本源,緩緩流淌之中蘊含著高深莫測的智慧。面對如今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愈加多發(fā)的社會矛盾,日漸浮躁的社會風氣,我們更應當向水學習,汲取水之智,品位水之美,不斷提升智慧和情操,方能助力社會的和諧發(fā)展。以水為師,習水之靜能映物,以寧靜助力社會和諧。一片湖泊,一灣清水,無論風吹雨打,縱使狂風大作,湖水始終保持平靜,于寧靜之中靜觀世界萬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極大改善,但在對經濟利益盲目的追求中,很多人逐漸迷失了自我,陷入了物質充裕,精神貧瘠的狀態(tài)。此時,我們更應學習水之寧靜,堅守內心操守和道德底線,任社會物欲橫流,憑外界浮躁妄為,我們始終要保持初心和理性,善待他人,善待社會,共同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與和諧,為經濟發(fā)展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前提。以水為師,習水之動能變化,以創(chuàng)新助力社會發(fā)展。一條河流,一泓清泉,任河道障礙從生,憑前方道阻且長,河流始終蜿蜒前行,奔流不息。江澤民主席曾說:創(chuàng)新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前進的不竭動力。沒有創(chuàng)新力的民族和國家,難以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v觀世界發(fā)展,第一次,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無不憑借創(chuàng)新,以機器,電力取代人類勞動,不斷解放生產力,最近實現了社會進步,國家富強。如今,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民族復興的關鍵時期,唯有向水學習,真正做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方能以創(chuàng)新鑄就科技之魂,以創(chuàng)新推動經濟轉型。以水為師,習水之道德情操,以仁愛增進民生福祉。一場清雨,一泉清流,任時間不斷荏苒,憑白駒穿越縫隙,清水始終滋養(yǎng)萬物,潤物無聲。習近平主席曾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國家,滿足人民意愿,改善人民生活始終是黨和國家工作的重中之重。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堅持以人為本,勵精圖治,嘔心瀝血,不斷提升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大病醫(yī)療保險制度建立,解決人民看病難題,精準扶貧戰(zhàn)略推行,拯救貧困人員于水深火熱之中,司法體制改革深入推進,不斷筑牢公平正義防線一項項政策,一個個措施,無不彰顯著我國政府的博愛胸懷,深刻體現著我國政府的執(zhí)政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如今,我國全面小康社會建成近在眼前,民族復興夢想實現指日可待。唯有以水為師,學水之智慧,習水之情操,以寧靜維護社會穩(wěn)定,以創(chuàng)新推動國家進步,以仁愛助力民生改善,方能為人民幸福,國家進步,民族復興添磚加瓦,讓中國發(fā)展的巨輪披荊斬棘,砥礪前行!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人類社會的實踐本質-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27 22:01:11人類社會的實踐本質人類社會作為最高的物質運動形式,是宇宙中最為復雜的一種存在,它同其他的自然存在、自然運動形式有著根本性質的區(qū)別。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人類社會是自然本身進入自己的否定存在的一種形式,即它由自然而來又對自然進行著能動改造的物質存在形式。第一節(jié) 實踐和人類社會的產生馬哲認為,人是以實踐為本質的存在,人在實踐活動首先是生產實踐活動中創(chuàng)造了人類社會;實踐既是人從動物分化出來形成為人的基礎,也是社會從自然分化出來形成為社會的基礎。因此,對于社會的本質和特征,必須從實踐入手并以實踐為基礎才能得到正確的認識。一、人類社會的產生自然界是人類社會產生的必要的自然前提。馬克思主義哲學在人類社會產生問題上的偉大貢獻,就在于它提出并確立了勞動實踐的觀點,從而揭示了由自然向社會、由猿向人轉變的基礎和機制。勞動生產是人及其社會存在和發(fā)展的現實性基礎,人就是在勞動生產中形成的。勞動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分界線。人類的生成也起源于需要與環(huán)境的矛盾。首先,由于勞動,使古猿的不適于抓和我活動的爪,逐步變成了適合勞動的人手。其次,勞動提出了交流信息的需要,由此逐步形成了人類語言。再次,由于勞動和語言,促進了大腦的發(fā)展,逐步形成了人類讀有的思維器官,發(fā)展出了人類的意識、精神。最后,勞動是一種社會化的活動,正是在勞動的基礎上形成了人類社會、發(fā)展了人類的文化和文明。人和人類社會是在勞動實踐中形成的,也是在勞動實踐基礎上不斷發(fā)展的。要了解人和人類社會,首先就必須了解人類實踐的本質。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最為基本的觀點。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社會轉型與受眾變遷-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24 20:33:19社會轉型與受眾變遷第一節(jié): 大眾 與大眾社會理論一、大眾的概念大眾社會理論中的 大眾 主要特點P168二、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和變化:早期的貴族主義的觀點(奧特伽觀點)P169;對法西斯極權主義的批判(曼海姆觀點)P179;戰(zhàn)后美國的大眾社會理論(密爾斯的觀點)P170;如何評價大眾社會理論(大眾社會成立的六個基本條件)P171三、大眾社會理論與傳播學研究大眾社會論的 被動 受眾觀(清水幾太郎; 拷貝支配 社會及其形成原因, 拷貝的支配 轉化為 心理的暴力 的兩條原理P172-173;近年受眾觀的轉變(強調其能動性)P173第二節(jié):幾種主要的受眾觀克勞斯的受眾規(guī)模三個不同層次觀點P174一、為社會群體成員的受眾受眾對大眾傳媒的接觸諸多因素制約P174; 選擇性接觸假說 P176二、作為 市場 的受眾從市場角度出發(fā)的 受眾 定義P177;受眾市場(或消費者)觀點的三個基本認識P177; 受眾即市場 觀點的變化過程P177; 受眾即市場 觀點存在的四個問題P177三、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受眾的三個基本權利(傳播權、知曉權、傳媒接近權)P178-179第三節(jié): 使用與滿足使用與滿足 的基本觀點P180倒11-13行一、受眾的傳媒接觸動機和使用形態(tài)(一) 對廣播媒介的 使用與滿足 研究:赫爾卓的人們喜愛知識競賽的三種心理需求P181;收聽肥皂劇的動機P181(二) 對印刷媒介的 使用與滿足 研究:貝雷爾森的讀書動機論(實用、休憩、夸示、逃避)P181;對報紙六種使用形態(tài)P181-182(三) 對電視媒介的 使用與滿足 研究: 使用與滿足 研究的過程P182;麥奎爾的滿足四種基本類型P182二、傳媒接觸的社會條件因素施拉姆的少年兒童電視接觸行為研究的結論P183;卡茲的 使用與滿足 過程的基本模式P183三、對 使用與滿足 研究的評價使用與滿足 研究采用的新視角的三個意義P184; 使用與滿足 研究的局限性P185這一章重點掌握的幾個問題:幾個受眾觀,受眾的基本權利,使用與滿足理論受眾研究的第一節(jié)應該不算是太重點的東西,特別是第二部分 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和變化 個人認為還是比較難理解的,系統(tǒng)看看吧。參考課后習題。第二節(jié)幾種主要的受眾觀其實和書中前后的內容是相聯系的,比如 作為社會群體成員的受眾 就與195面的傳播流研究相關與重復,而 作為市場的受眾 又與158面大眾傳媒的組織目標和制約因素相相聯系,了解什么為 受眾即市場 ,而作為 權利主體的受眾 三個權利的概念要明確,這又和139面的社會責任理論相聯系。注意名詞解釋。第三節(jié)的使用與滿足理論當然是重點,從定義,三個部分研究,使用與滿足過程的基本模式,重要意義,局限性五個部分來把握*從定義上要深刻理解為什么還稱 使用與滿足理論 為 自助餐廳 這是書上沒有提到的一個形象理解。*赫卓格、貝雷爾森、麥奎爾對廣播印刷電視三大媒介的研究,了解下就可以了*使用與滿足理論的基本模式其實很好理解,其三大定義三個局限性書上也是一目了然的。記得這是受眾研究的一部分,所以是首次從受眾的角度考察大眾傳播的理論。受眾:一對多的傳播活動的對象或受傳者。第一節(jié) 大眾 與大眾社會理論幾個概念:大眾:伴隨著大眾社會理論的形成而出現的一個特定概念。19世紀末20世紀初人類進入大眾社會。工業(yè)革命、資產階級革命以及大眾傳播發(fā)展的結果,過去的傳統(tǒng)社會結構、等級秩序和統(tǒng)一的價值體系被打破,社會成員失去了統(tǒng)一的行為參照系,變成了孤立的、分散的、均質的、原子式的存在,即所謂 大眾 。大眾是一種新的未組織化的社會群體。特點:規(guī)模的巨大性 人數上超過其他社會群體分散性和異質性 分布于社會各個階層,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匿名性 成員之間互不面識流動性 大眾的范圍依對象問題而時有變化,其成員是流動的。無組織性 缺乏自我意識和自我約束,不能作為一個主體而自主行動,大眾行為主要在外部力量的刺激和動員下形成。同質性 統(tǒng)一的行為傾向,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作和影響。群體(group):通常保持著面識關系,擁有共同的目標或價值,并且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穩(wěn)定性。群集(crowd):集合狀態(tài)下的人群。規(guī)模雖大于小群體,但通常局限于一定的物理空間之內;群集通常具有匿名性、情緒性、暗示性和感染性,能夠從事一定的集合行為。群集一般是由臨時參加或卷入事件、活動的人們組成的,不具備成為穩(wěn)定的社會構成體的條件。公眾(public):社會上圍繞共同關心的公共事務或問題,通過公開、合理的討論而形成的能動的社會群體,他們是社會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其行為是理性的。盧梭曾把公眾稱為民主政治的基礎,認為公眾的意志 公意 代表了共同體的最高意志。公眾主要是一個政治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