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青海軍隊文職招考考試軍隊文職人員招聘公共基礎寫作公文指導之會議紀要
會議紀要是記載和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時使用的一種法定公文。它的行文方向比較靈活,可以是上行文、下行文和平行文。會議紀要與會議記錄不同,會議記錄只是一種客觀的紀實材料,記錄每個人的發(fā)言,而會議紀要則集中、綜合地反映會議的主要議定事項,起具體指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是政府機關常用的公文,今天專家就給大家介紹會議紀要的寫法。一.基本寫法根據會議性質、規(guī)模、議題等不同,大致可以有以下幾種寫法:(1)集中概述法。這種寫法是把會議的基本情況,討論研究的主要問題,與會人員的認識、議定的有關事項(包括解決問題的措施、辦法和要求等),用概括敘述的方法,進行整體的闡述和說明。這種寫法多用于召開小型會議,而且討論的問題比較集中單一,意見比較統(tǒng)一,容易貫徹操作,寫的篇幅相對短小。如果會議的議題較多,可分條列述。(2)分項敘述法。召開大中型會議或議題較多的會議,一般要采取分項敘述的辦法,即把會議的主要內容分成幾個大的問題,然后另上標號或小標題,分項來寫。這種寫法側重于橫向分析闡述,內容相對全面,問題也說得比較細,常常包括對目的、意義、現狀的分析,以及目標、任務、政策措施等的闡述。這種紀要一般用于需要基層全面領會、深入貫徹的會議。(3)發(fā)言提要法。這種寫法是把會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發(fā)言加以整理,提煉出內容要點和精神實質,然后按照發(fā)言順序或不同內容,分別加以闡述說明。這種寫法能比較如實地反映與會人員的意見。某些根據上級機關布置,需要了解與會人員不同意見的會議紀要,可采用這種寫法。二.結構形式1.標題有兩種格式:一是,會議名稱加紀要,也就是在紀要兩個字前寫上會議名稱。如《全國財貿工會工作會議紀要》《吉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長會議紀要》。會議名稱可以寫簡稱,也可以用開會地點做為會議名稱。如《京、津、滬、穗、漢五大城市治安座談會紀要》《鄭州會議紀要》。二是,把會議的主要內容在標題里揭示出來,類似文件標題式的。如《關于加強紀檢工作座談會紀要》《關于落實省委領導同志批示保護省級文物七級浮屠塔問題的會議紀要》。2.開頭簡要介紹會議概況,其中包括:(1)會議召開的形勢和背景;(2)會議的指導思想和目的要求;(3)會議的名稱、時間、地點、與會人員、主持者;(4)會議的主要議題或解決什么問題;(5)對會議的評價。3.正文它是紀要的主體部分,是對會議的主要內容、主要精神、主要原則以及基本結論和今后任務等進行具體的綜合和闡述。4.結尾一般寫法是提出號召和希望。但要根據會議的內容和紀要的要求,有的是以會議名義向本地區(qū)或本系統(tǒng)發(fā)出號召,要求廣大干部認真貫徹執(zhí)行會議精神,奪取新的勝利;有的是突出強調貫徹落實會議精神的關鍵問題,指出核心問題;有的是對會議做出簡要評價,結合提出希望要求。5.落款發(fā)文單位和日期三.范例參考關于協(xié)調解決沙面大街56號首層房屋使用權問題的會議紀要xx年2月2日上午,市政府辦公廳xxx主任主持召開會議,協(xié)調解決沙面大街56號首層房屋使用權問題。參加會議的有省政府辦公廳交際處、廣東勝利賓館、市商委、市國土房管局、二商局、市外輪供應公司等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會議認為,沙面大街56號首層房屋使用權的問題,是在過去計劃經濟和行政決定下形成的歷史遺留問題。早幾年曾多次協(xié)調,雖有進展,但未有結果。最近,按照省、市領導同志向前看、了卻這筆歷史舊賬的批示精神,在辦公廳的協(xié)調下,雙方本著尊重歷史,面對現實,互諒互讓的原則,合情合理地提出解決這宗矛盾的方案。經過協(xié)商、討論,雙方達成了一致的認識。會議決定如下事項:一、市外輪供應公司應將沙面大街56號房屋的使用權交給勝利賓館。二、考慮到市外輪供應公司在56號經營了30多年,已投入了不少資金,退出后,辦公地方暫時難以解決,決定給予其商品損耗費、固定資產投資和搬遷費等一次性補償費用共95萬元。其中省政府辦公廳和廣東勝利賓館負責80萬元;考慮到省政府領導曾多次過問此事和省、市關系,另15萬元由廣州市政府支持補助。三、省政府辦公廳和勝利賓館的補償款于1994年2月7日前劃撥給市外輪供應公司。市政府的補助款于3月5日左右劃撥,市外輪供應公司應于2月15日開始搬遷,2月20日前搬遷完畢并移交鑰匙。四、市外輪供應公司原搭建的樓閣按房管部門規(guī)定不能拆遷??照{器和電話等2月20日前搬遷不了的,由勝利賓館協(xié)助做好善后工作。會議強調,雙方在房屋使用權移交中要各自做好本單位干部群眾的工作,團結協(xié)作,增進友誼,保證移交工作順利進行。XX市政府辦公廳XX年X月X日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與聯合國-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12-30 17:24:59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與聯合國1945年2月4日至11日,盟國首腦會議在蘇聯克里米亞半島的雅爾塔舉行。三國首腦都想按照自己的意愿重新安排戰(zhàn)后世界,最大限度地維護本國利益。英國由于受大戰(zhàn)的影響,實力下降,無法與美蘇分庭抗禮,因此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依附于美國,尋求美英聯盟一致。美國與蘇聯在雅爾塔會議上居于主導地位。1945年2月11日,美蘇英三國簽署了《雅爾塔協(xié)定》。該文件規(guī)定,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zhàn)爭結束后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zhàn),其條件是:(1) 外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的現狀須予維持 ,(2) 由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權益須予恢復。 即 庫頁島南部及鄰近一切島嶼須交還蘇聯 , 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yōu)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須予恢復 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蘇中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yōu)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3) 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美國總統(tǒng)將設法取得中國政府對有關中國問題協(xié)議的支持?!堆艩査f(xié)定》有損中國的主權利益,是大國主義和強權政治的表現。在美國的推動下,雅爾塔會議通過了《關于被解放的歐洲宣言》。它規(guī)定:三國政府要以一致的政策援助歐洲各國已解放的人民,用民主方式解決他們迫切的政治和經濟問題;三國政府認為必要協(xié)助被解放歐洲國家創(chuàng)造國內和平條件,成立民主臨時政府;盡快進行自由選舉等等。表明了三國政府奉行實現民主歐洲的政策。在雅爾塔會議上,聯合國的建立問題取得了很大進展。在安理會的表決程序上,美國的提議被普遍接受,即 程序事項方面的決議,以七理事國的多數票通過;其他一切事項的決議,應以七理事國的多數票包括全體常任理事國的同意票通過 。關于利用區(qū)域機構和平解決地方爭端等事項的決議,爭端當事國無權投票。這就是所謂的 雅爾塔公式 。在創(chuàng)始會員國資格問題上,三國一致決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舊金山召開聯合國家會議討論制憲問題。美英中蘇法是這一會議的發(fā)起國,凡在1945年2月8日前在聯合國家宣言上簽字的國家以及1945年3月1日前向軸心國宣戰(zhàn)的協(xié)同國家,都是聯合國創(chuàng)始會員國,它們都將參加舊金山會議。蘇美英三國簽署了《蘇、美、英三國克里米亞(雅爾塔)會議公報》。此外,雅爾塔會議還討論了托管制問題,并就希臘、南斯拉夫、意大利、奧地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等國的問題交換了意見。雅爾塔會議是蘇、美、英三大國在戰(zhàn)時所舉行的最重要的一次首腦會議。它確定了最后殲滅德國和打敗日本的戰(zhàn)略方針,做出了一些符合各國人民要求建立民主和持久和平愿望的決定,為聯合國的最終建立奠定了基礎。但是,會議的某些決定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和大國主義色彩,尤其美蘇以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作秘密交易,這是對中國人民利益的嚴德國戰(zhàn)敗投降后,美、蘇、英對于處理戰(zhàn)后有關事務日益表現出巨大的分歧。為了維持戰(zhàn)時合作,徹底擊潰日本軍國主義,取得二戰(zhàn)的最后勝利,三大國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柏林附近的波茨坦舉行會議,最后簽署了《波茨坦協(xié)定》。7月26日,中、美、英發(fā)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于會前逝世,新任總統(tǒng)哈里 S 杜魯門(1884--1972)出席了會議并擔任會議主席。會議期間,英國首相丘吉爾的保守黨在大選中失敗,工黨領袖新任首相克萊蒙特 艾德禮(Clement Attlee,1883-1967)接替丘吉爾參加會議。蘇美英三國首腦懷著不同的目的出席了這次會議。蘇聯的主要問題考慮是鞏固歐洲反法西斯戰(zhàn)爭的勝利成果,確定對德國處置的基本政治和經濟原則,解決對蘇賠償數額的問題,促使英美承認東歐各國民主政權和領土變更。英國的主要意圖是同蘇聯爭奪歐洲勝利果實,遏制蘇聯在歐洲影響的擴大,維護大英帝國的傳統(tǒng)勢力和原有陣地。美國主要目的是促使蘇聯對日作戰(zhàn),盡量減少美國在對日作戰(zhàn)中可能遭受的損失,同時確立美國在戰(zhàn)后世界的主導地位。波茨坦會議決定設立外長會議,由英、蘇、中、法、美五國外長組成,以便進行關于締結和約所必需的準備工作。此外,會議還決定:迅速審判主要戰(zhàn)犯;盟國立即從德黑蘭撤軍;丹吉爾及附近地區(qū)由國際共管;關于黑海海峽的蒙特勒公約應予修改。會議期間,美英中發(fā)表了《波茨坦公告》。它表明了盟國結束對日戰(zhàn)爭和處置日本的基本方針。波茨坦會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蘇、美、英三國首腦舉行的最后一次國際會議。它對于加速日本投降和鞏固反法西斯的勝利成果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但是,會議也暴露出蘇聯和英美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波茨坦會議之后,蘇聯和英美從戰(zhàn)時盟友一步步轉變?yōu)闋幇允澜绲膶κ帧?945年4月25日,舊金山制憲會議正式召開。來自五十個國家的282名正式代表以及1726名顧問、專家及其他人員出席了會議。大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一般性發(fā)言階段,第二階段討論和制定憲章,第三階段由調整委員會在不更改內容的基礎上對憲章條文進行修正。6月26日,50個國家的153名全權代表在憲章上簽字。中國國民黨代表顧維鈞和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作為正式代表在憲章上簽字?!堵摵蠂鴳椪隆芬远匕皖D橡樹園建議案為基礎,部分條款做了修改。它規(guī)定聯合國的宗旨是 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 發(fā)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 , 促成國際合作,以解決國際間屬于經濟、社會、文化及人類福利性質之國際問題 , 構成一協(xié)調各國行動之中心,以達成上述共同目的。 憲章還規(guī)定,各成員國應遵守的基本原則是: 各會員國主權平等 , 應以和平方法解決其國際爭端 , 各會員國在其國際關系上不得使用威脅或武力,或以與聯合國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會員國或國家之領土完整或政治獨立 ,聯合國不得干涉 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 。按照憲章規(guī)定,聯合國設立6個主要機構,即大會、安全理事會、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托管理事會、國際法院、秘書處。 大會由聯合國所有會員國組織之 ,可以討論 憲章范圍內之任何問題或事項 和憲章所規(guī)定的 任何機關之職權 ,就這些問題或事項可以向安理會或會員國提出建議。重要問題以2/3多數票決定,其他問題以簡單多數票決定。安理會由11個理事國構成,美蘇英中法為五大常任理事國。安理會被授權 維持國際和平及安全 , 調查任何爭端或可能引起國際摩擦或惹起爭端之任何情勢,以斷定該項爭端或情勢之繼續(xù)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國際和平與安全之維持 , 應斷定任何和平之威脅、和平之破壞或侵略行為之是否存在 ,并提供調停爭端的方法。安理會的表決程序,采用 雅爾塔 公式,即處理重大國際問題時采取大國一致原則。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正式生效,聯合國宣告成立。聯合國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普遍和廣泛原則的國際組織。它以維護世界和平,發(fā)展各國人民之間友好關系和促進國際經濟合作為宗旨,制定了平等、善意、和平、非暴力、協(xié)作、世界、不干涉內政等七大原則,第一次以國際公法的形式賦予中小國家和大國同等的發(fā)展權利。與此同時,聯合國的組織和章程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大國強權政治的色彩比較濃厚,聯合國及其活動因此具有一定的歷史局限性。所謂雅爾塔體系,通常指的就是二戰(zhàn)后出現的兩種社會制度兩種意識形態(tài)和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分庭抗禮的國際關系格局,是從1943年至1945年戰(zhàn)時盟國領導人從德黑蘭、雅爾塔直至波茨坦會議以及期間另一些重要的雙邊和多邊會談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公報、議定書、協(xié)定、聲明和備忘錄等一致確認的對戰(zhàn)后世界秩序所作的安排。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和結束時,大國之間尤其是美蘇之間實力對比和妥協(xié)的產物。莫斯科三國外長會議、開羅會議、德黑蘭會議、丘吉爾與斯大林關于巴爾干問題的會談,都可看成是雅爾塔會議的準備。雅爾塔會議繼承和發(fā)展了上述會議的成果,對某些協(xié)議進行了修改和調整并使之法律化。此后舉行的舊金山會議,則是對雅爾塔會議所確定原則的補充和具體化。當時的盟國領導人主要是面對這樣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打敗法西斯;二是如何安排戰(zhàn)后世界。具體說來就是(1)如何最后打敗德、日法西斯,如何處置戰(zhàn)敗國,以防止法西斯主義東山再起;(2)重新繪制戰(zhàn)后歐亞的政治地圖,特別是重新劃定德、日、意法西斯國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領區(qū)的歸屬和邊界;(3)建立聯合國組織,作為協(xié)調國際爭端,維持戰(zhàn)后世界和平的機構;(4)對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國聯的委任統(tǒng)治地實行托管計劃,原則上承認被壓迫民族的獨立權利。雅爾塔體系結束了舊的歐洲大國主宰世界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新的美蘇控制世界的兩極格局。兩極格局的形成標志著國際關系力量對比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化。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的出現和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制度的對立是兩極格局形成的基礎。二戰(zhàn)爭期間,羅斯福政府開始擺脫孤立主義的影響,推行美國主宰世界的世界主義外交。羅斯福通過戰(zhàn)時一系列大國首腦會議,力主把盟國的戰(zhàn)時軍事合作轉變成由美國主導的大國合作體制。戰(zhàn)后西歐的衰落促使美國為穩(wěn)定資本主義體系而進行大規(guī)模的全球干預。美國的實力使美國有能力放手追求世界范圍內的戰(zhàn)略利益。美國總統(tǒng)杜魯門公開表明了這種意圖,他在1947年4月5日的一篇演講中聲稱: 全世界都在注視我們,要我們肩負起領導的責任。形勢的發(fā)展使我們必須肩負起這個責任。 蘇聯戰(zhàn)后出于歷史教訓和現實政治的需要,把保障國家安全視為國家的首要任務。為了建立戰(zhàn)略緩沖地帶,蘇聯認為東歐國家的親蘇立場是必不可少的條件。蘇聯不斷發(fā)展的大國沙文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使蘇聯熱衷于領土擴張和政治輸出。這樣,美蘇兩國不僅在意識形態(tài)上對立,而且在國家利益和戰(zhàn)略目標上也產生了對立,矛盾難于避免。它們之間的沖突很容易波及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引發(fā)全球性的對立和對抗。美蘇都利用戰(zhàn)后世界分化重組的時機,發(fā)起和組建了各種國際性或地區(qū)性的組織機構,爭取對自己有利的戰(zhàn)略安排。從大國決定一切這個意義上說,雅爾塔體系與以往歷次國際體系的轉變相差無幾。大國強權政治和秘密外交依然存在。但是,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相比,有著明顯的歷史進步性。首先,兩次世界大戰(zhàn)性質截然不同。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是一戰(zhàn)協(xié)約國集團分贓的產物。它對戰(zhàn)敗國進行了駭人聽聞的掠奪和奴役。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則是世界民主力量的勝利,民主的原則在雅爾塔體系中反映出來。在處理戰(zhàn)敗國方面,規(guī)定了非軍事化、非納粹化原則。強調 用民主方式解決它們迫切的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 。其次,聯合國與國聯截然不同。聯合國的普遍性和廣泛性超過國聯。國聯創(chuàng)立之初只有26個國家,蘇聯和美國都不在其中。聯合國的創(chuàng)始會員國有51個國家,而且蘇聯和美國這兩個社會制度截然不同的國家共處于同一個國際組織內。聯合國規(guī)定了民族獨立和民族自決的原則,被聯合國托管的地區(qū)后來陸續(xù)獲得了獨立。這與國聯的委任統(tǒng)治截然不同,具有歷史的進步性。第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雖然登上了世界舞臺,但是,歐洲列強依然主宰著世界。英法在建立凡爾賽體系,操縱國聯,反對蘇維埃政權方面發(fā)揮著主要角色。在雅爾塔體系中,英國雖然是三巨頭之一,但已無法與美蘇相提并論,歐洲霸權體系徹底結束,美蘇主宰東方與西方的兩極對立時代已經來臨。
“八七會議”的意義 - 行測知識
“八七會議”的意義減小字體增大字體八七會議的意義。
答: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秘密召開緊急會議,史稱八七會議,這次會議主要有三項意義:
1)會議清算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2)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新的斗爭方針,會議的成功之處在于開始認識到武裝斗爭的極端的重要性,毛澤東提出了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革命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并認識到武裝斗爭必須要和土地革命相結合,從而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總方針。
3)會議還提出了整頓改編自己的隊伍,糾正過去嚴重的錯誤,而找著新的道路的任務。形成了以瞿秋白為首的中共中央。
八七會議使我們黨在政治上大大的向前邁進了一步,即開始擺脫了右傾禁錮主義的束縛,提出了探索中國革命新道路的任務,開始了從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轉折。
用戶名:!查看更多評論
分值:100分55分1分
內容:!
通知管理員驗證碼:點擊獲取驗證碼
2020年考試常識積累:八七會議
1.黨史上具有轉折意義的四次重要會議:八七會議、遵義會議、七屆二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2.1927年8月7日,在共產國際的幫助下,中共中央在漢口原俄租界三教街41號(今鄱陽街139號)召開了中央緊急會議,即“八七會議”。主要總結大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黨在新時期的斗爭方針和任務。3.八七會議主要內容:①會議批判和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撤消了他在黨內的職務,選出了新的臨時中央政治局。②確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裝斗爭的總方針,決定發(fā)動秋收起義。③毛澤東出席了這次會議,并提出了著名的“槍桿子里出政權”的論斷。④會議通過了《中國共產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告全黨黨員書》等議案。4.重要意義:八七會議在中國革命緊急關頭及時地向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斗爭方向,反對政治上的“右”傾機會主義,使黨在革命中前進了一大步。給正處于思想混亂和組織渙散的中國共產黨指明了新的出路,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5.國民革命:亦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或“大革命”,是指1924至1927年中國人民在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領導下進行的國內革命戰(zhàn)爭,是中國人民反對北洋軍閥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和政治運動。6.土地革命戰(zhàn)爭:又稱“十年內戰(zhàn)”、“第二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是指1927至193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反對國民黨反動統(tǒng)治的戰(zhàn)爭,是國共內戰(zhàn)第一階段。7.第一次土地革命:1927年,規(guī)定要沒收大地主和中地主的土地,沒收一切所謂公產的祠族廟宇等土地,分給佃農及無地的農民,對于小田主則減租,強調貧農是農民運動的主要力量。9月,中共中央提出:“對于小地主的土地必須全部沒收,實現‘耕者有其田’的原則。刷題練習例題1:1927年中共中央召開的會議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歷史轉折點。A.瓦窯堡會議B.八七會議C.古田會議D.遵義會議解析:本題答案為年召開的八七會議是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召開的,會議正式確定了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并把領導農民進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最主要任務。從而使全黨沒有在白色恐怖面前驚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爭的正確方向,為挽救黨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革命從此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zhàn)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例題2:下列哪次會議把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A.中共七大B.遵義會議C.中共八大D.瓦窯堡會議解析:本題答案為年召開的中共七大將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更多刷題練習可以下載通APP,海量題庫等你來刷!掃一掃圖中二維碼或直接點擊圖片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