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綜合》刑法學:刑法上的認識錯誤
刑法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和事實的認識錯誤。這屬于犯罪主觀方面的特殊問題,主要是解決行為人主觀上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手工藝南和事實情況發(fā)生誤解時的刑事責任。刑法上的認識錯誤可以分為法律上的認識錯誤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兩大類。(一)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所謂法律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法律性質有不正確的理解。行為的違法性是構成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具體說,有以下幾種情況:1、某種行為在刑法上并不認為是犯罪,而行為人由于誤解法律而認為是犯罪。2、行為人認為自己的行為并不構成犯罪,但實際上是刑法所禁止的犯罪行為。3、行為人對自己的犯罪行為在犯罪性質和刑罰輕重上有不正確的認識。(二)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所謂事實上的認識錯誤,是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時的事實情況有不正確的理解。行為人對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事實的認識,是罪過的重要內容。具體說,這包括以下內容:1、行為人對目標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自己行為所指向的事物的性質和種類的認識錯誤。這方面的問題比較復雜,如果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沒有認識,例如,誤人為獸加以殺傷的,根據實際情況應當構成過失犯罪或者意外事件;如果行為人對犯罪對象認識有錯誤,但是對犯罪客體認識沒有錯誤,例如,誤甲為乙加以殺傷的,則對形式責任不發(fā)生任何影響;如果行為人對犯罪客體的種類認識有錯誤,則依行為人主觀認識的客體種類定罪。2、行為人對犯罪手段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其選擇的犯罪手段的性質的認識錯誤。這種情況不影響罪過的成立。但是由于死亡結果沒有發(fā)生,行為人只負犯罪未遂的刑事責任。3、行為人對因果關系的錯誤認識,即行為人對其所實施的行為和所造成的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的實際發(fā)展有錯誤認識,對行為人仍然根據主客觀相一致原則處理。4、行為差誤問題。這是指行為人在實施某種危害行為時,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發(fā)生了并不是行為人所期望的結果,行為人一般仍要負未遂的刑事責任。嚴格地說,行為差誤不屬于認識上的錯誤,但由于它與認識上的錯誤在觀念上有許多相似之處,我們才把它放在一起研究。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讀《談談辯證法問題》有感-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6-03 20:26:34讀《談談辯證法問題》有感《談談辯證法問題》寫于1915年。這是列寧對1914 1915年研究哲學問題的總結,雖然全文只有三千多字,卻是是寓意深刻、不可多得的經典之作。標志著列寧的哲學思想從形而上學的認識水平進到辯證法的認識水平。讀了這本著作之后,我頗有感觸。簡單的介紹一下這本書:談談辯證法問題》是列寧反對第二國際修正主義的詭辯論的總結,也是對他在《辯證法的要素》一文中所提出的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是辯證法的核心的思想的進一步說明和發(fā)揮。文中以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為核心,闡述了形而上學發(fā)展觀與辯證的發(fā)展觀的根本對立,說明了矛盾的客觀性和普遍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我認為我們理當從更全面的哲學史角度來認識其的意義和思想內涵。由唯物論發(fā)展到知性辯證法、乃至于理性辯證法,是世界觀哲學的認識發(fā)展經歷由初級到高級的過程,這是哲學認識發(fā)展的一般規(guī)律,唯物論發(fā)展為辯證法,是世界觀哲學認識水平的歷史進步,這個進步是思想的飛躍,標志著哲學思想走向成熟,這種成熟使人達到辯證法的自覺。辯證法,在字典上有這樣的解釋:是關于對立統(tǒng)一、斗爭和運動、普遍聯系和變化發(fā)展的哲學學說,源出希臘語 dialego ,意為談話、論戰(zhàn)的技藝,指一種邏輯論證的形式。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對現存事物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中國古代的很多學派都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例如以老子為代表的道家思想,老子曾有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 ,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 、 柔能克剛,齒以剛折,舌以柔存 等名言。又如陰陽、五行學說,《易經》中也有以柔克剛、陰陽相互轉化、萬物生生不息等理念。再如,儒家的 中庸之道 、 過猶不及 ,等等。這些都闡述了事物相對的;事物是運動、變化、發(fā)展的;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和一成不變的事物,不變的只是變化本身。值得特別一提的是,中國的軍事經典《孫子兵法》也具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書中探討了與戰(zhàn)爭有關的一系列矛盾的對立和轉化,如敵我、主客、眾寡、強弱、攻守、進退、勝敗、奇正、虛實、勇怯、勞逸、動靜、迂直、利患、死生等等。書中所說 知彼知己,百戰(zhàn)不殆 和 因敵而制勝 ,代表了樸素的 主觀要符合客觀 的唯物思想,和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的辯證法思想。以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將會有更深刻與客觀的理解。作為新一代的共產主義接班人,我們要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fā)展規(guī)律來提高自身的哲學認識水平。同時我們也該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也會隨著不斷的實踐被繼承和發(fā)展,未來也將誕生更系統(tǒng)、全面、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論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真理,是指導實踐的最佳準則。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腦對人的肢體活動的控制作用-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02 11:28:58王清任已經認識到,人的聽覺、視覺、嗅覺、語言都是腦的功能。到了清末民初,西醫(yī)學逐漸傳入中國,中國醫(yī)家在接受西醫(yī)學的過程中,對腦的認識也越來越全面,除了將聽覺、視覺、嗅覺、語言和腦聯系起來外,還認識到腦對人的肢體活動的控制作用。最典型的就是認識到 中風 實際上是腦部血管破裂或堵塞導致的疾病,而不是中醫(yī)歷代以來所認為的 外風襲人 ,并結合《內經》上所說的 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的論述,認為 中風 一病實際上就是氣血上逆于腦部,導致腦部功能破壞,從而出現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艱澀等癥狀。其中民國初期的著名醫(yī)家張錫純對此最有心得,他根據這個理論,創(chuàng)造出了治療腦出血疾病的有效方劑 鎮(zhèn)肝熄風湯 。該方通過引導氣血下行,使腦部出血情況得到迅速改善,降低大腦壓力,并促進腦部瘀血的吸收,從而有效地治療因腦出血導致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艱澀等。既然張錫純已經認識到 中風 是氣血上逆于腦而導致的腦部出血的疾病,那么為什么方子名稱要叫 鎮(zhèn)肝熄風 呢?什么是 肝風 , 肝風 和氣血的運行有什么關系呢? 肝風 對人體會產生什么樣的危害呢?這就是我們下一章要討論的問題 人體內在平衡紊亂所導致的五種病理狀態(tài),也就是中醫(yī)上說的 內生五邪 。
解放軍文職招聘考試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發(fā)展的影響-解放軍文職人員招聘-軍隊文職考試-紅師教育
發(fā)布時間:2017-09-25 22:07:18文藝復興對管理思想發(fā)展的影響郭咸綱在人類歷史上,起源于意大利、繁盛于整個歐洲的14至16 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是一次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思想政治解放運動,也是先進的生產力與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之間的一次較量。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有了自己一定的經濟、政治基礎后,就迫切需要擁有資產階級自己的政治地位,建立資產階級政權。那么,資產階級為了實現這個目的,就必須有自己的理論、自己的思想武器進行反對封建思想意識形態(tài)的斗爭。這個斗爭表現在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兩個方面。一、文藝復興運動14至16世紀的歐洲生產力水平有了一定的發(fā)展,尤其是在威尼斯、佛羅倫薩由于出現了商業(yè)資本,產生了包買主資本家,生產方式從簡單的協(xié)作演變成工場手工業(yè)。在生產力發(fā)展的過程中,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組織方式的改變,尤其是人們對自然的認識程度的進一步提高,再加上當時的意大利積聚了大批的優(yōu)秀人才,這樣文藝復興的產生就成為歷史的必然。這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它的影響是劃時代的。盡管當時資產階段有了一定的實力,但是在強大的封建教會面前還是顯得相得弱小。1453年土耳其打敗拜占廷帝國之后,發(fā)現了一批古羅馬時代的手抄本,并帶到了意大利。在意大利的古羅馬廢墟中,也挖掘出很多古代的雕像,古希臘羅馬的文化和中世紀的文化相比較,顯得光彩照人。因此,新興的資產階級利用古代文化的現實主義,作為反對封建教會的思想武器,并導致在歐洲出現了文化繁榮的局面。由于這場思想解放運動是以恢復古代文化的面目出現的,所以歷史上稱為文藝復興運動。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社會思潮為人文主義。它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人性從宗教束縛中解放出來。這種人文主義思想,主要是反對神學中抬高神而貶低人的觀點,肯定人的價值,強調人的可貴,要求人的個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經驗和理性,提倡認識自然、造福人生。對人的認識的進步是人類歷史的一個巨大飛躍。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里,作為社會下層的人民是沒有獨立人格的,他們不是屬于統(tǒng)治者財產的一部分,就是宗教枷鎖下的一個囚犯。只有人性得到解放,才能使生產力真正得到解放,因此文藝復興運動首先就是從人性的解放開始的。同時,這個時期的人文主義的興起也是管理思想大發(fā)展的一個時期。文藝復興運動對人的認識的深化,對以后行為科學的興起有著潛在的影響。在當時有但丁的《神曲》,薄伽丘的《十日談》,以及美術三杰:達 芬奇、米開朗琪羅和拉斐爾,都對人文主義思潮的興起作出了巨大的貢獻。15世紀后期文藝復興逐漸擴展到西歐各國,德國的伊拉斯謨寫的《愚人頌》,對封建貴族進行了辛辣的嘲諷。英國莫爾的《烏托邦》勾畫出人類理性的社會,莎士比亞的作品則充分刻畫了人性的各個層面,他的作品對人們認識人性具有巨大的啟迪作用,至今還被人們所喜愛。法國作家拉伯雷的《巨人傳》和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堂吉坷德》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fā)展同樣起到了推動作用。